第四节 跳跃的总供给:马克思-库恩定律
及经济问题。我们不得不追问一下:现行的或者大家所提出的各种经济制度,到底能为最大限度地利用科学造福于人类提供多大机会?”
简单说来,马克思-库恩总供给定律就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对应关系。科学是通过“科学进步、科学危机和科学革命”三个基本阶段交替发展的。科学的进步是边际递减的,最终会停下来,进入科学危机阶段,科学危机导致科学革命。科学的进步推动技术进步,科学的危机导致技术停滞,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的进步和停滞带来生产力进步和停滞;技术革命导致生产力革命。生产力的增长、停滞和革命是必然发生的。
马克思-库恩经济定律表明收益增加,恒定和递减在同一通用目的技术范式内都是存在的。要想达到长期经济增长,必须有生产力革命,进入新的通用目的技术范式,由此引发投资率波动和可能出现的技术泡沫。经济发展会出现繁荣、停滞、衰退和复苏4个阶段,不能保证经济的周期性,但若一个经济体制没有能力适应生产力革命,就会出现长期停滞。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重视生产力的革命性,强调生产力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1988年,他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库恩经济定律从理论上对邓小平的论断作了诠释。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政府不要试图干预经济,因为那会带来通货膨胀,并与经济产出毫无益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倾斜的,价格调整是黏性的,在经济处于衰退中,政府应该干预经济,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如图1-12所示,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根据马克思-库恩经济定律,总供给曲线长期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一个生产力革命之内是垂直的,当新的生产力革命发生后,潜在的总供给曲线向右大幅度平移,发生“供给革命”。萨伊法则依然有效,供给革命创造全新的需求。
如果一个经济体制有充分的适应效率,就可以抓住总供给曲线向右“跳跃”的机会,总需求会逐渐与新的总供给曲线达到平衡;如果一个经济体制缺乏适应效率,总供给曲线就向右移动不了,总需求只能在现有的生产力革命中与垂直的总供给曲线达到平衡,经济陷入“高水平均衡”。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对于打破这个均衡可能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有经济体制改革。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根本的失误是“假设”了供给环境,强调需求而忽视了供给方面,没有意识到生产力革命带来的总供给方面的根本性变化,犹如刻舟求剑。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认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形成都是不断运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
德鲁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代经济学的要害,“当代的经济理论未将科技、创新和变迁纳入考虑之中。跟以前的新古典学派一样,当代的经济学家假设经济是不变的、均衡的,而科技、创新和变迁则是外在的。……可是,创业精神、发明和创新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经济体系,它们才是主人,而宏观经济不是。”
新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正赶上工业经济日薄西山,信息技术革命刚刚开始,其政策主张只是碰巧适应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信息经济出现和无意中促进了信息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经济“供给方面”的根本变化,谁说“大自然不能跳跃”?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最基本的约束条件——通用目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