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投资机会减少,日本的银行体系出现大量流动性,开始倾向于投资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宅等行业;二、日本经常性账户盈余转化为中央银行外汇储备,逼迫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

    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长期维持巨额贸易盈余,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继续维持对美国贸易盈余;三、日本资本账户盈余。当时在世界各国的印象中,30年前仍然是一个低收入的日本,已经迅速成为了第一流的富裕国家。由于“日本世纪”的来临,国际资本预计日元持续升值,大量国际游资进入日本;四、非理性乐观。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第一》成为世界畅销书。日本出现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号,全体国民预感到“日本的时代”即将到来。由前日本银行行长前川春雄主持起草的“前川报告”加重了这种非理性乐观情绪。该报告是在错误的时间出台的,不但没有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还过分乐观地认为可以通过促进消费和普及住宅来扩大内需,通过直接投资增加海外进军力度。事实证明,日本的高储蓄率是很难改变的。

    由于缺乏新的投资机会和国际收支账户盈余,同时日元的国际化水平并不高,这导致日本国内经济的流动性逐渐升高,出现长期低利率。在国际的一致吹捧和国内的非理性乐观情绪下,日本出现资产泡沫。1987~1991年日本开始出现对股票和地产的投机,导致股价和地价暴涨。1984~1989年,土地价格暴涨了约两倍;如图4-9所示,日经平均股价从1984年的11000日元涨至1989年末的39000日元,最高市盈率高达90多倍,远远高于美国股市长期为15倍的平均值,引发了严重的股市泡沫。

    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开始对资产价格飞涨担心,并采取了调整措施。如图4-10所示,日本银行在1989年将贴现率提高至4.25%后,又于1990年8月调高至6%,这导致日本股市暴跌(见图4-9);1990年4月,大藏省规定,对银行投入不动产部门的贷款总量作出限制,导致地产价格开始下跌,使金融机构出现了巨额不良贷款。在股市崩溃后的一年里,日本中央银行却继续提高利率,并一直不愿降低利率。当时,日本中央银行认为挤出泡沫是经济调整的正常反应,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又被迫采取补救措施。1991年7月1日,日本中央银行把法定贴现率由6%下降到5.5%,标志着日本货币政策由从紧到宽松的重大转变。从此以后,日本中央银行逐渐把法定贴现率降为零(见图4-10),这等于掉进了“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基本失效。

    1991年以来日本所陷入的经济停滞,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是结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痛苦的,经济改革也是艰难的,需要经济增长来支持。自从1991年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在通过多次财政刺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试图控制中长期财政赤字。但这两种不同方向的政策操作长期是难以协调的。如1992~1995年日本实施积极财政刺激政策。但1996年政府突然消减公告项目投资,1997年又开始增加消费税税率。日本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从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看,目前为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人,2013年将达到每4个人中有1名是老人;2035年每3个人中有1名是老人;到2050年左右平均2.5人中就有1名是老人。日本的老龄化导致财政预算中的社会保障花费逐渐上升,可社会保障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政府出现长期财政赤字,导致政府债务不断攀升。政府债务与GDP的比率在2008年约为GDP的200%,远远超过欧盟为成员国规定的60%上限。

    如图4-9所示,日经指数从1984年的10000多点推向1989年39000多点的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重燃中国梦想简介 >重燃中国梦想目录 > 第二节 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