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六章 从钻天洞庭到全面开花
通过官职的爬升而谋求财富者,但也并非肆无忌惮之人,总体还是有所追求和克制的。

    第三,宁波商人主要群聚在上海,并辐射天津、汉口等地,苏商则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经济体系中,依托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清时常州、无锡同属常州府),跨越天津、汉口等地,以全面开花的姿态,迎来了苏商在中国商帮史上的辉煌。

    张謇身上张之洞的影子

    在中国历史上,状元出身的宰相为数不少,可状元出身出来办实业者寥若晨星。屈指算来,也就两位。一位是苏州人陆润庠(1841~1915),一位是南通人张謇。首先迈出这一步的是陆润庠,但他仍热衷于仕途,所以真正成为实业家的只有张謇一人。张謇兴办实业,是晚清版的官员“下海”。

    33岁时,陆润庠中了状元,张謇还只是一介举人。没有放弃的张謇,又连续4次参加进士考试,但都名落孙山,于是他发誓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每个走在求索路上的近代中国人,似乎骨子里都未曾完全摆脱过为官求名、光宗耀祖之念想。无锡的荣德生也是这样,只不过,荣德生的父亲以“小官得资不正,不堪供父母,大官无本事做”的说辞,打消了荣德生的这一想法,张謇家族则没有荣氏父亲那样开明。

    1894年春天,慈禧六十大寿,清政府破例多开了一次科举考试,此时张謇已经41岁,他的祖父和父亲仍逼着他走进了考场。主考官翁同龢点了张謇中头名状元,张謇很快成为六品翰林院负责修撰的官员里的一员。

    23岁那年,仅是秀才之身的张謇成为吴长庆的幕僚文书。期间,他为吴长庆起草的政论文章《代某公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以对外国侵扰采取强硬政策的立场,受到两位苏州人出身的“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的赏识。

    他与后来投奔吴长庆的袁世凯(1859~1916)一起成为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这是他与袁世凯渊源的开始。在朝鲜战争中,吴长庆听从张謇建议,起用新人,并推荐了袁世凯,袁世凯从此在军营中渐渐崭露头角。1884年,如袁世凯所预言,中法在越南开战,战事往北蔓延。1884年5月,吴长庆率三营淮军回防中国北方。日使和朝鲜国内亲日派勾结发动政变,劫持朝鲜国王,处决亲华派,这就是朝鲜历史上的“甲申政变”。在来不及向国内请求的情况下,袁世凯一人带队直冲王宫,苦战一日一夜,将朝鲜国王救出带往清军大营。此事引起了清政府对袁世凯的关注,此时袁世凯尚不足25岁。

    但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在主战和主和立场的选择中,袁世凯背弃了主战的吴长庆,投靠了主和的李鸿章,这让张謇气愤不已,他亲自执笔,联名数人给袁世凯写了一封长达8000余字的谴责信,不久便和袁世凯断交。到李鸿章甲午一役身败名裂后,袁世凯又马上巴结荣禄。及至荣禄一死,他又搭上庆亲王奕劻。就这样,袁世凯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这是后话。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一丧权辱国之举,遭到了清流派、维新派的强烈谴责。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就是震惊天下的“公车上书”。

    张謇也义愤填膺,那时张謇正在守制,没有任官,这一事件加深了他对软弱的清政府的失望。在张之洞相邀之下,张謇最终带着“舍身喂虎”和替书生争口气的心态,走上了办实业这条道路。这是他的不归路,尽管也有气馁和抱怨,尽管没有完全脱离政治,但从此,他热衷于举办实业,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兴办工厂及举办教育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商帮600年简介 >中国商帮600年目录 > 第十六章 从钻天洞庭到全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