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探索生老病死的深渊
哲学和宗教的了。

    唯有树立正确的quot;生命观quot;,才能开辟一条广阔的,人们所向往的quot;孝亲之道quot;。我认为:我等以佛法为基础,积极开展运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quot;永恒的生命观quot;才是创建文明之路

    ——日莲大圣人的quot;本有之生死quot;

    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留下这样一句话:quot;人,都是迟早要被执行的死缓囚犯。quot;(《死刑囚犯的最后一天》,齐藤直正译,潮文库版)死,是任何人不可逃脱的生者的宿命。这个quot;生和死quot;的问题,是古今东西方哲人们作为毕生的命题,不断探讨、研究的一个最大的课题。恩师户田先生也曾说过:

    quot;百年后的日本,将多达一亿人不复存在。想起他们死后的去向不觉愕然。quot;忧伤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说quot;生和死quot;,是不可思议的,极其严肃的生命的实相吧。

    很久以前,我曾与被称为quot;EC(欧洲共同体)之父quot;的可旦霍夫·卡莱洛其伯爵,进行过交谈。记得当谈话无意中涉及quot;生和死quot;的问题时,卡莱洛其伯爵曾指出:东方和西方对此所持的想法可谓大相径庭。

    quot;我觉得在东方,生和死,犹如书本中的一页。翻了上页就是下页,即新的生和死,得到不断的转换。但欧洲却认为:

    人生,好比一本书,有头有尾。quot;(《文明·西方和东方》,产经新闻版)。

    据卡莱洛其伯爵所说,在东方是基于这种思考方法——

    犹如翻书页,新的生与死,得到不断转换。与此相反,在欧洲一直认为:人生是quot;一本书quot;,作为人的生,与死同时消灭。

    因而,伯爵颇有感慨地说:欧洲人对死的恐怖心理,要比东方强烈得多。

    在印度,自古以来笃信quot;轮迴转生quot;,即认为:人,并非在今世消灭,而是通过quot;死quot;向新的quot;生quot;复苏。佛法是以轮迴说为基础,从更加深邃的永恒的生命观的立场,阐释quot;生死quot;这一根本问题。

    可以说,在比作书本中一页的,这种东方的quot;生和死quot;的生命观的深处,显示了佛法无限深奥的洞察力,而且这种生命观,能使quot;生quot;安定、沉着、充实。

    关于quot;生死quot;问题,在法华经的《寿量品》中,解释为quot;方便现涅槃quot;。若简明地将一生比作人生一天的话,则太阳冉冉升起,人从睡梦中醒来便是quot;生quot;。作为这种quot;生quot;的延长,开始了一天的活动。一天活动结束后便踏上归路。晚上,为了明天的quot;生quot;而上床休息,这就是一天的quot;死quot;。佛法所说的quot;生死quot;与上述相同,结束富有价值的一生活动后,为了获得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显示了quot;死quot;这一quot;方便quot;①的姿态。

    ①方便,佛教用语。犹云权宜。谓对各种不同程度的人,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化方式使之生信,故名。

    佛法上还说:quot;生quot;和quot;死quot;,本与生命共存,quot;本有之生命quot;,乃生命之实相,生命是永恒的,无限地转换着quot;生quot;和quot;死quot;。而且,不仅仅限于人,就是世上森罗万象,也无不遵循着quot;成住坏空quot;的顺序发生变化。

    我所住的东京信浓町附近,于神宫外苑的街道两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的人学简介 >我的人学目录 > 第二节 探索生老病死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