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探索生老病死的深渊
quot;(《存在和时间》,原佑、渡边二郎译,中央公论社版)——海德格尔的这段话,不仅指出:死,是难以逃脱的问题,而且还表明了在觉悟到人是quot;死的存在quot;之处,展示了人的quot;生quot;的深渊。实际上,即便是与死无缘的青年,也难以回避死的问题。若真想回避它,则人生将毫无意义。

    据说,作为佛法的一个观点——quot;人,生在对死的问题并不感到十分严峻的时刻,则反而会不幸。quot;

    这就是说,若人,生在能获得极其长寿的,所谓quot;长寿天quot;的话,则不会真切地感到死的无常。因此,总是无心希求无上菩提,得不到真正幸福的成佛的境地。有一著名quot;说话quot;①,便是讲述这quot;长寿天quot;是使人难以成佛的quot;八大难关quot;之一。当然,这并非否定quot;长寿quot;,而是显示了对佛法处世的一元的实相吧。

    ①说话——系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童话等的总称。具有传奇性、叙事性和浓厚的佛教教训色彩等特点。著名说话集有《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等。

    可以想象:在人总不得quot;疾病quot;,非常quot;健康quot;的情况下;

    在几乎不懂得quot;死quot;的真正含义的quot;长寿quot;的条件下,是很难确立极其深刻的人生观的。

    我想,谁都不会否认——当前这种既不认真考虑quot;生存quot;,也不认真思索quot;死quot;的问题,毫无紧迫感,随波逐流的倾向的吧。人们可以从中感到:佛法的法则的伟大——一边正视quot;生quot;、quot;老quot;、quot;病quot;、quot;死quot;等不同的人生阶段,并将其看作推动一切的力量,一边从质和量两方面,提高对永恒的幸福的向往。

    因此,佛法,也是极其重视构成人生最后乐章的临终的状况。我时刻铭记在心的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quot;应先习临终之事,后习他事。quot;关于quot;临终quot;的教诲,相当于日莲正宗第二十六世的日宽上人,留下《临终用心抄》一书。日宽上人于本书中说:quot;临终之一念,归于多年之行功,也即归于不断之用心也。quot;此话表明了:那构成贯穿正法实践的quot;日常不断的宿业转换的良生的行为,招致良死quot;的法理。

    但,关于这个生死问题和临终之际的痛苦,在佛教中详细地阐述了quot;断末魔quot;之苦。所谓quot;断末魔quot;的quot;末魔quot;,乃梵文marman的音译,为quot;死节quot;、quot;死穴quot;等意。在印度医学中,称体内的肌肉、血管、韧带、骨、关节等互相关联,浑然一体的小而致命的quot;穴位quot;称为quot;末魔quot;。若将其割断,即致人于死地。

    一说全身有六十四,或一百二十个末魔,它在临终之际,因被割断、拆离,故带来激烈的痛苦。这就是所谓的quot;断末魔之苦quot;。

    佛法认为人的身体,乃由quot;四大quot;(地、水、火、风)一时融合而成。quot;四大quot;在人体中各有对应,如quot;地quot;,具有quot;坚硬quot;的性质,相当于骨和肉;quot;水quot;,具有quot;潮湿quot;的性质,相当于水分;quot;火quot;,暖和,相当于体温;quot;风quot;,活动,相当于呼吸。

    在上述的《临终用心抄》中,解释这quot;四大quot;的结合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的人学简介 >我的人学目录 > 第二节 探索生老病死的深渊